
11月25日,由四川省预防医学会主办,四川省预防医学会肿瘤营养与防治分会、四川省肿瘤医院放疗科共同承办的第四届四川省肿瘤多学科综合防治学术会议暨四川省预防医学会肿瘤营养与防治分会2022年学术年会在线上隆重召开。为提高肿瘤多学科综合防治水平,加强省内外肿瘤防治同道间的深度交流,本次大会特邀国内外60余位肿瘤多学科防治领域专家进行学术交流。
在会议开幕式上,首先由四川省预防医学会副会长、秘书长莫小堃教授致辞。他强调了肿瘤病因学治疗的重要性并指出医务工作者应通过自身专业知识提高群众的健康素养从而推动健康中国的建设。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治疗学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的王俊杰教授在致辞中表示,肿瘤生存率目前仍处于较低水平,如何将放疗、化疗、手术等治疗方式有机结合并提高肿瘤患者的疗效从而加快医院、学科高质量发展是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本次大会主席,四川省预防医学会肿瘤营养与治疗分会主任委员李涛主任医师对参加本次会议的专家同道表示了热烈欢迎,并强调四川多民族、生活习惯差异大等特点造就了肿瘤患者的多样性,必须做好肿瘤的各级预防措施才能更有针对性地防治肿瘤的发生,从而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



开幕式致辞
专家论坛的第一环节由李涛教授担任主持人。第一位进行学术报告的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省肿瘤医院院长于金明教授。于院士的报告题目是《精准肿瘤学新实践》,以时间线索概述了精准肿瘤学发展的历程,强调了未来肿瘤治疗将以私人量身定制个体化精准“智疗”为导向,真正实现肿瘤的精准治疗。第二位讲者是来自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的王俊杰教授,他的报告题目是《SBRT与SABR》。他介绍了大剂量、短疗程放疗在多种类型肿瘤中的治疗优势,特别是早期患者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同时未来应尽快明确哪些肿瘤是剂量-容积型,以探索其治疗的最佳剂量,改善预后。第三位讲者是来自电子科技大学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的郎锦义教授。他以《现代放疗的进展与思考》为题,主要探讨了21世纪“医、工、信”的展望。他表示,放射肿瘤学注定与肿瘤学、工信工程及更多领域行程创新性跨学科整合,同时依托多维度定量和计算领域的进步带来的巨大开发潜力,将塑造全新放射治疗的未来。来自山东省肿瘤医院的李宝生教授带来了《食管癌根治性放疗:降低剂量和缩小靶区的研究进展》的报告,全面梳理了食管癌新辅助放化疗及免疫治疗与患者预后的关系,同时比较了中国、美国及日本在放疗靶区及剂量方面的差异。学术报告后,电子科技大学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吴大可教授、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王颖教授及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王峰教授就上述精彩报告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专家论坛(一)授课专家



专家论坛(二)讨论专家
专家论坛的第二环节由来自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的赵仁教授和云南省肿瘤医院的夏耀雄教授担任主持。第二环节的第一位讲者是来自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章真教授。她报告的题目是《TNT直肠癌的优化模式》。报告中指出TNT目前已经成为直肠癌新辅助治疗的标准模式,治疗过程中需要注意患者的生物学特征、毒性反应等多方面因素,努力探索从理念到模式的优化。接下来做报告的是吉林省肿瘤医院的刘士新教授。他在《乳腺癌辅助放疗分割模式研究新进展》的报告中讲到,乳腺癌术后大分割放疗安全高效,适用于浸润性乳腺癌或DCIS,是未来发展趋势,但其最优剂量仍有探索空间。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的惠周光教授的授课题目是《肺癌不同分割剂量联合免疫治疗思考》。惠教授认为,肺癌大分割放疗、SBRT联合免疫有显著协同作用,免疫SBRT治疗早期、晚期NSCLC卓有成效,但仍需进一步临床研究。第四个报告是山东省肿瘤医院尹勇教授带来的《质子放疗的优势探讨》。质子放疗可大幅降低OAR的剂量,治疗中需根据肿瘤与危及器官的位置及质子的物理学特种,选择适合的放疗方案。在该环节,来自四川省人民医院的谢可教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文庆莲教授及成都市第七人民医院的刘定义教授就上述报告展开了深入的讨论。




专家论坛(二)授课专家

专家论坛(二)讨论专家
经过中午短暂的休息后,下午的专家论坛(三)分别由来自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的何朗教授及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的张军教授进行主持。第一位讲者是来自CHU Henri mondor university的Yazid教授。他带来的题目是《SBRT in Prostate Cancer:from data to daily practice》。在报告中,Yazid教授讲到SBRT作为前列腺癌切除后患者及放疗后复发患者的临床试验得到了很好的数据,同时随着实时MRI及PET的发展,SBRT将迎来更广阔的应用前景。第二个报告是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的易俊林教授带来的《头颈部肿瘤:从放化疗走向联合免疫治疗,道长且阻》。他指出免疫治疗在局部晚期头颈鳞癌中的作用、最佳联合模式及最佳药物尚未明确。局部晚期头颈鳞癌免疫治疗的春天尚未到来,道长且阻,行则将至。第三位讲者是来自河北医科大学附四院的王军教授。在《食管鳞癌围手术期免疫治疗思考》的报告中,王军教授详细讲述到目前食管鳞癌围手术期是否进行免疫治疗需根据患者情况制定个体化方案,在有效的前提下也需要注意用药安全。第四位讲者是来自复旦大学肿瘤医院的夏凡教授。她的报告题目是《放疗联合免疫治疗在直肠癌中的探索:从机制到临床》。她提到放疗+免疫的治疗模式在直肠癌新辅助治疗中pCR率较好,同时也可作为突破MSS肠癌免疫治疗困境的备选方案,未来需要在放疗+免疫的新模式下打破传统,带来新机遇和挑战。学术报告后,来自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的段萍教授、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的彭小东教授及内江市第二人民医院的蒋鸥教授进行了精彩的讨论。





专家论坛(三)授课专家

专家论坛(三)讨论专家
最后一部分的学术报告:专家论坛(四)由来自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的任涛教授及四川省人民医院的罗树春教授主持,第一位讲者是来自南京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孙新臣教授,他报告的题目是《放疗联合分子靶向治疗在食管癌中的应用与进展》,他指出食管癌靶向治疗不推荐西妥昔单抗、拉帕替尼、曲妥珠单抗及帕尼替尼,尼妥珠单抗联合放化疗在食管癌中的疗效仍需进一步验证。而抗VEGF药物阿帕替尼联合放化疗则具有一定的优势。第二位讲者是来自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的赵充教授,他带来的报告题目是《复发鼻咽癌治疗的瓶颈和策略思考》,报告提到复发鼻咽癌的治疗需要多学科综合处理,手术方面需要严格掌握适应症,化疗及免疫治疗主要作为姑息治疗手段,而再程放疗联合免疫或化疗可能是较好的治疗方式。第三位讲者是来自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的王维虎教授,他报告的题目是《肝胆肿瘤的精确放疗与精准靶向治疗》,报告指出对于原发性肝癌,SBRT可作为潜在的根治手段,术前、术后放疗也具有很好的前景。局部晚期TACE联合放疗已经成为目前的主流治疗方式,同时放疗联合免疫、靶向治疗则是当下的研究热点。第四位讲者是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钱东教授,他的题目是《放疗联合EGFR-TKI在肺癌中的研究进展和未来思考》,报告提到三代EGFR-TKI在19DEL、21L858R人群为一线选择,联合SRS治疗NSCLC脑转移的临床研究前景可期。放疗联合/序贯TKI治疗EGFRm+ NSCLC脑转移优于单纯TKI治疗。第五位讲者是来自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周晓娟教授,她的报告题目是《NSCLC》免疫治疗的全程管理,报告提到围手术期辅助、新辅助免疫治疗给早期NSCLC患者带来治愈希望,而对于III期不可切患者,根治性同步CRT后度伐利尤单抗巩固治疗可能为患者带来更多获益。学术报告后,来自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李志平教授、眉山市中医医院的陆光兵教授及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的晏军教授对报告内容展开了深入的讨论。





专家论坛(四)授课专家

专家论坛(四)讨论专家
11月25日下午6时,本次学术盛宴圆满落下帷幕。本次会议大咖云集,内容丰富,重点展现了国内外肿瘤多学科防治领域的新进展和诊疗规范,受到了参会人员的高度好评。李涛主任医师最后总结到:四川省预防医学会肿瘤营养与防治分会将继续为广大同仁搭建学术交流平台,争鸣学术思想,共享先进理念,助力肿瘤多学科防治能力的提升,让肿瘤患者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