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职工随笔 > 正文

好书如至宝

发布日期:2015-05-12   作者:    来源:     浏览量:

    纵观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随着物质文明的极大提高,精神文明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而这种发展,非常明显地体现在了书的发展上。

    迄今为止,人类进化发展的历史已超过了几十万年,但书的历史却不过几千年。在中国,从殷代和西周早期的甲骨刻辞、青铜铭文和石鼓文字,到春秋末期的竹简、木牍和帛书,再到东汉时出现的纸书,最后到今天的电子书,书的内容由铭刻、手抄到印刷,再到数字化,书的历史由人类创造着,但同时,它又记载、见证和传承了人类的历史、文化和文明。

    书,记录的是毫无生命的文字,保留的却是前人用生命总结的智慧结晶。书,使人类极其有限的生命,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得以前后连接,使人类逐渐摆脱落后,飞速前进,最终脱离愚昧,走向文明。没有书,人类社会绝不会发展得如此迅速。所以,秦始皇焚书,凯撒大帝烧毁古埃及亚历山大图书馆等大型毁书事件,被后世看作人类历史上巨大的文化灾难,令人扼腕叹息。由此,从宏观的角度来看,书跟人类历史文明是息息相关的。

    如今,书的种类越来越多,教材、著作、学术、工具书等不甚枚举,书的内容也越来越广,自然、文学、经济、生活等不一而足。对于现代社会的每个人来说,书都是再熟悉不过的了,甚至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书甚至可能早于母乳——当他们还是母亲腹中的胎儿时,或许已经听到母亲为他们轻声朗读的胎教书上的故事了。

    那么,书对于我们个人有什么样的意义呢?在中国,古人向来视书为良师益友,如于谦就曾作诗道:“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刘向也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而因为爱书,所以古人对读书也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如:“腹有诗书气自华”,“书痴者文必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弗兰西斯·培根先生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严密,物理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学、修辞学使人善辩;凡有学者,皆成性格。”

    由此可见,书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可是,随着网络和电子产品的极速发展和普及,现代人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在中国,曾经随处可见的书店、租书店不知何时已悄然消失。而据媒体统计,如今中国人年均读书4.77本,而纵观发达国家的年均读书量,韩国15本,法国24本,日本44本,以色列68本。如此显著的差距不禁让人反思:这究竟是书的问题,还是我们自身的问题?我无意在此分析探索答案,在这里,我只想讲讲我自己和书的故事。

    其实,在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中,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着自己和书的故事,书对于每个人的意义也都是不同的。而对于再普通不过的我来说,在我人生的不同阶段,书于我的意义都是不尽相同的。

    小的时候,家里也有不少的书,但大多数都是父母的专业书和工具书,对于没有启蒙的我来说,那都是天书。我能接触到最早的书,自然是课本教材。从课本里,我学习识文断字。随着识字的增加,我对书的渴望日益强烈,开始千方百计寻找自己能看懂的书。那时,无论是朋友家里的童话书,还是祖父家里的《山海经》,抑或是阅览室每月一期的《少儿文艺》,都曾是我爱不释手的读物。那一册一册的《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依稀有着淡绿色的封皮,捧在手里,仿佛带着青草的味道。这么多年过去了,这些书的内容我大都记不清了,可是,我清楚的知道,它们在我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了明辨是非、善恶和美丑的种子。

    转眼间,我到了青涩又叛逆的青春期,那是我接触种类最多的书的时期,校外的租书屋是我最常光顾的地方。在那里,各色“杂书”琳琅满目,各种类型的小说、散文、诗词、歌赋,甚至漫画我都有所涉猎。我读《唐诗》、《宋词》、《红楼梦》,我也读席慕容、徐志摩、汪国真;我看《红岩》、《林海雪原》、《青春之歌》,我也看《雾都孤儿》、《巴黎圣母院》、《三个火枪手》。我爱上三毛笔下壮阔美丽的撒哈拉沙漠,朱自清笔下温柔妩媚的秦淮河;我向往金庸笔下快意恩仇的侠义江湖,七龙珠里光怪陆离的奇幻世界;我喜欢席绢笔下清新唯美的纯真爱情,琼瑶笔下缠绵悱恻的动人故事;我追忆金戈铁马的古代战场,战火纷飞的艰难年代。我为奋力进取的篮球飞人喝彩,我为精忠报国的岳飞不平,我为坚强朴实的简·爱高兴,我为美丽痴情的虞姬难过,我喜欢斯佳丽·奥哈拉,我鄙视魏忠贤。

    在那个学习至上的枯燥时期,在那个网络和多媒体还不发达的年代,那些数不胜数的书籍,成了我认识世界最好的桥梁。它们为我打开了一扇又一扇神奇的门,在我面前展现了一个又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和一段又一段精彩纷呈的人生。它们不光让身处偏远小城的我知识丰富,眼界大开,还让禁锢在狭小校园的我拥有了健全的人格,丰富的想象,缜密的思维和细腻的感情,对我的一生都影响深远。

    经过了没有硝烟的黑色七月,我如愿进入了全国著名的医学院校。在那里,浩瀚的医学书籍将我淹没,我努力学习和记忆,掌握精细的人体结构,复杂的物质代谢,多样的疾病过程和严谨的治疗方案。在这个时期,专业书籍就像老师一样,让我发展了专业的技能,为我能成为一个自立自强的社会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繁重的课余,诗词和小说成为了我的消遣和娱乐,而余华的《活着》却第一次让身在象牙塔里的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生活的艰辛。即使到了今天,我依然清晰地记得当初自己捧着小说,泪流满面的样子。

    工作以后,日子变得平淡而缓慢,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和信息大爆炸,各种各样的书渐渐离我远去。我在电脑和网络上看韩剧、美剧、肥皂剧,我泡论坛、刷新闻、用聊天工具,除了专业书籍,我只偶尔翻翻《读者》和《青年文摘》。书,成了我生活中无足轻重的消遣。

但真的是这样吗?

    几年后,我平静的生活被突如其来的变故打破,从未遇到过的重大挫折让我仿佛跌到了人生的谷底。我变得悲伤、焦虑、易怒又无助。家人的温暖和朋友的关怀都无法让我摆脱痛苦,我像蚕一样作茧自缚,把心封闭起来,沉浸在自怜自伤、自怨自艾的泥潭中不能自拔。在这样的日子里,我自然也是无力上网的。

    这种浑浑噩噩的日子持续了好几个月,偶然间,我发现了家附近的一间小小图书馆,在书店日益萎缩的现在,这真是让我颇为惊奇的发现,我又重遇了曾经最亲密的小伙伴。

    在这里,我找到了对我有重要影响的一本书:《不纠结过去,不忧心未来》。这是加布里埃尔•伯恩斯坦(Gabrielle Bernstein)写的一本有关心理方面的书。最开始,在曾经系统学习过心理学的我看来,这本书翻译得有些生硬,而且也没有太多新的高深理论,我也就当成小说似的,随便翻看着。可是,当我看完一半的时候,我猛然发现,书中几个简简单单的建议,居然神奇地让我的心慢慢回复了宁静,我学会了平静面对生活中的困苦与伤痛,也渐渐拾回了失掉的勇气和信心,我变得从未有过的平和而豁达。

    后来,我又陆续从那里借来了毕淑敏的短文,张晓风的散文等等,从那些睿智、优美的字句中,我再次点燃了生活的希望。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那时的几本书,对我而言,就像快窒息时,突然呼吸到的那一口新鲜空气,快绝望时,突然出现的那一点希望。书,成为了我失而复得的至宝。

在经历了生活的美好与困苦以后,书再次回到了我的生活中,离我不远也不近。每个月,我都会去图书馆选上两三本好书来慢慢品味。当然,在智能电子如此发达的今天,我也看过一些电子书,但不知为何,我依然喜欢那些或粗糙或细腻的纸张,喜欢那些或洁白或发黄的书页,喜欢那些工工整整,没有错别字的黑色印刷体和那股淡淡的油墨香。

    现在,好书对我而言,是沉默而珍贵的朋友,它曾经伴我成长,也陪我走过泥泞,更为我净化心灵。我知道,在今后的人生中,它将会一直陪着我,指引我,我们的故事还将继续。(信息中心 熊中华)

上一条:护士印象

下一条:春游蒲江

关闭

版权所有 ©四川省肿瘤医院·研究所,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医疗保健信息发布审批号:〔2011〕第207号    蜀ICP备05031732号-1

医院地址:成都市人民南路四段55号

川公网安备 51010702002691号

  • 四川省肿瘤医院

  • 四川省癌症防治中心订阅号

  • 四川省肿瘤医院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