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职工随笔 > 正文

我与书的故事

发布日期:2015-06-09   作者:    来源:     浏览量:

    莎士比亚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高尔基也曾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中国古语更是有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读书是人类不断学习、进步的途径,书籍是我们与历史对话的传音筒,是当今知识传递的重要媒介,更是未来世界勾画的颜色笔。

    奔走在医院大楼里,平凡如我,却有着一个不平凡的梦想——我希望通过读书走遍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窥探世人的欢乐与忧愁,感受亘古不变的生死交替。我喜欢阅读《唐诗》《宋词》,倾听着古人吟唱的诗词感受古代都市的繁华与没落;我喜欢精读《圣经》《佛偈》,在圣人的故事和警言中细想人生的哲理;我更喜欢泛读杂文散文,在嬉笑怒骂的犀利言语中反思社会百态。我喜欢读书,更喜欢阅读书中的一切,回顾历史,环视今日,展望未来,从他人的眼中看世界,在书里的世界谱写自己的故事。

    还记得,当我独自踏入社会,面对与象牙塔内截然不同的工作环境感觉一片茫然的时候,内心的畏惧和困惑让我在医院高强度的工作中变得更为迷茫。是《没有任何借口》这本书,启发我重新审视自己,正视自身在从备受保护的学生向独立发展的社会劳动者身份转变过程中的问题。读着这本书的时候,心中渐觉开朗——所有的畏惧、茫然和困惑都是源于能力或是知识的空白,这是每个人都必然所经历的阶段,我们不需要为知识的浅薄或是能力的缺乏而却步,反而应以自身的不足和缺点作为动力,在学习和成长的路上一往无前。

    也曾记得,当我在面对医院中反复上演的生死故事时,生命的挽救和延续让我欣喜不已,但更多的是,病魔的无情与生命的离逝却痛击着我的内心,太多离离合合的场面夹杂着撕心裂肺的悲恸让我一度难以承受沉重的工作压力。是《生命安宁》这本书,引导我感悟生命的哲学,从哲学的眼光来重新看待生与死的轮回,收获一份坦然和安宁。作为一名肿瘤医院的护士,几乎每一天都和病人一起与病魔擦肩而过,每时每刻都面对着生死的交替上演,生命的无常不应当成为我们守护生命过程中的压力,而是应作为我们每一次挽救生命时更迫切的欲望和更强大的动力。因为这本书令我深知生命的价值,因此才能真正坦然地面对工作的意义。

    还曾记得,当我因工作的忙碌一度忽略了自己的家庭和父母,在生活中逐渐迷失了自己的方向。是《傅雷家书》这本书,提醒我感受亲情的重要,平衡工作与家庭之间的关系,让自己绝不错过应与家人共渡的分秒。或许,现代的网络科技已经让沟通变得近在咫尺,我们再也不需要用家书来传达思念与关怀,但瞬时可达的通讯是否真的拉近了我们与家庭之间的距离?工作的忙碌是我们不断前进发展的表现,但却绝非我们遗忘家人的理由。随着年岁增长,岁月的流逝和生活感悟的深厚,让我对书中的情感产生更大的共鸣,为自己的生活留下更深的思考。

    我们总是会被生活中一些人或事困扰,或许是工作中的一个难题,或许是生活中的一点困难,又或许和朋友的一些矛盾,都有可能让我们陷入一整天甚至更长时间的低落中。读书对我其中一个很大的意义就是,通过读书,我了解了一个更大的世界,知道更多人的幸运或者不幸,倾听了他们的各种各样的故事,开阔了我的视野,让我明白很多我们一直所困扰的事情,其实回过头来看,只是一件很小的事情,我们之所以会一直纠结于此,是因为我们眼睛看到的实在太少,因此一件小事便控制了我们情绪的大部分。

    放眼世界和未来,有很多我们没有尝试过的事情等着我们去做,有很多我们没有欣赏过的风景等着我们去看,有很多我们没有遇到过的人等着我们去认识。读书所带给我们的生活正是这样,你看着我的精彩,我倾听着你的故事,只要那一张张泛黄的纸张仍旧能感受到指尖的温度,我们在这个世界通过阅读,就不会感觉到孤独。我与书的故事依然在阅读中不断延续,读着别人不平凡的故事,书写着自己不一样的人生。(头颈乳腺放疗病区 汤婷)

关闭

版权所有 ©四川省肿瘤医院·研究所,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医疗保健信息发布审批号:〔2011〕第207号    蜀ICP备05031732号-1

医院地址:成都市人民南路四段55号

川公网安备 51010702002691号

  • 四川省肿瘤医院

  • 四川省癌症防治中心订阅号

  • 四川省肿瘤医院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