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12日,四川省肿瘤医院导管室专职置管护士江群、廖丽老师和乳腺外科李俊杰医师合作,静疗组专业顾问秦英和静疗组组长郭玲现场观摩指导,为妇科肿瘤中心二病区一位卵巢癌患者成功植入了四川省首例超声联合腔内EKG技术上臂港(经手臂静脉植入式静脉输液港),术后患者一般情况良好。此项技术填补了省内手臂港植入术中导管尖端精确定位的空白,标志着我院静疗技术又迈向更高的台阶。

对于长期化疗的肿瘤患者来说,频繁的静脉输液治疗一条便捷、安全、高效的静脉通道,胸壁输液港和手臂输液港应运而生。我院目前已经开展胸壁港700余例,置港患者均受益。手臂港相较于胸臂港有以下优势:
手臂输液港(ARM PORT)是以手臂贵要静脉、肱静脉、头静脉等入路植入导管,港座完全埋入手臂皮下的、长期留在体内的闭合静脉输液系统,由供穿刺的港座和静脉导管系统组成,可用于输注各种药物、液体、营养支持治疗、输血、血样采集等。
手臂输液港建立后,能有效预防穿刺置管引发的血胸、气胸和导管夹闭综合症等并发症;植港过程中借助血管B超,有助于血管寻找和静脉导管定位,缩短置港时间;手臂港的港座较小,切口多在1.5-2cm,患者痛觉小;切口选择在手臂内侧,更加隐蔽美观;输液插针时仅需患者上卷衣袖,很好地照顾到患者隐私;手臂输液港的港座完全埋植于手臂皮下,常规为每4周维护一次,避免频繁换药和护理的弊端,有效降低因维护不当引起的导管相关性感染率,也能减少维护管道的经济成本;体表没有外露导管,避免导管脱出和误拔的风险;病人洗浴不受限制,能够很大程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导管异位是手臂输液港置管术中常见并发症之一,我院在传统的胸片导管尖端定位基础上增加了手臂输液港导管腔内心电定位技术,即将心电导联与导管内金属导丝连接,通过观察患者心电图 P 波的特征性变化直观地判断导管头端位置。这项技术有助于操作人员在术中及时判断导管尖端位置并及时调整,减少导管异位发生率;同时,术前常规的心电监测能及早发现患者的心功能情况,避免了心功能异常者放置手臂输液港的风险。

多项研究证明了腔内心电定位技术在导管头端定位中具有比较好的稳定性和准确性。2016年美国INS指南首次指出,腔内心电定位技术可取代传统的胸片定位。我院医护团队开展的手臂输液港导管头端腔内定位技术,术中能有效地识别导管是否异位并确定导管最佳位置,临床应用效果满意。

本次手术中,应用血管专用超声机评估患者上肢贵要静脉情况后,在超声引导下快速、准确穿刺贵要静脉,送入预设长度导管,EKG连接,实时监控导管尖端位置,当心电图P波达到QRS波形的80%时,确认导管尖端达到最佳位置即上腔静脉与右心房的交界处时,在穿刺点下方制作囊袋,固定港座,缝合皮肤,无菌消毒后固定。

超声联合腔内EKG技术植入手臂港打破了传统手臂港的置入方式,传统手臂港置入需在DSA下辅助进行,患者需要长时间接触放射线。本技术最大化的降低了患者的放射风险,不仅保障了患者安全,同时降低了置入费用,是目前最安全、经济、便捷的手臂港置入技术。
经手臂静脉植入输液港技术在我院的成功开展标志着我院静脉输液治疗护理水平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提升了我院静脉输液治疗护理专科水平。该技术为需要长期静脉输液、化疗的肿瘤患者带来了福音。我们将持续追踪患者留置手臂输液港期间的感受和生活质量,为更多肿瘤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