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4日-5日,由四川省抗癌协会主办,电子科技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四川省肿瘤医院(四川省癌症防治中心)承办,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西部放疗协会、四川省肿瘤诊疗质量提升联盟单位协办的第五届天府肿瘤国际论坛在蓉隆重召开。大会名家讲坛邀请了樊嘉院士、刘良院士、孙颖教授、郝继辉教授、林桐榆教授、周俭教授、郎锦义教授、于世英教授、王洁教授、梁后杰教授、牛晓辉教授、高子芬教授、袁响林教授等国际国内知名的肿瘤学专家和全省各市州医院肿瘤学同行齐聚一堂,围绕“肿瘤诊疗 重在规范”的大会主题和肿瘤学研究和临床的前沿进展,给与会的专家带来了精彩纷呈的学术盛宴。
名家讲坛环节,首先邀请到来自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樊嘉院士作了《肝癌诊疗新技术和新策略》的专题报告;樊院士首先介绍了我国是肝癌大国,面临肝癌发病率高、死亡率高;整体预后不佳的现状;同时也面临缺乏有效的早期诊断技术、预警手段和有效的治疗靶点等难点。樊院士介绍了通过分子、基因以及液体活检等新技术手段提高肝癌早期诊断率;运用循环肿瘤细胞、单细胞RNA测序等手段预警肝癌术后复发和转移;同时也对肝癌的靶向、免疫和转化治疗的新进展做了介绍。最后樊院士提出“坚持早诊早治、加强原创研究、提倡转化医学、强调综合治疗、注重循证医学”的肝癌综合防治体系。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吴泓教授、四川省人民医院黄孝伦教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叶升教授就樊院士的学术报告进行了点评和讨论。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郑利民教授主持本环节学术活动。

樊嘉院士作报告

吴泓教授点评讨论

黄孝伦教授点评讨论

叶升教授点评讨论

郑利民教授主持学术报告
紧接着,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副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孙颖教授带来的《鼻咽癌诊疗新进展》的专题报告。孙颖教授从鼻咽癌的发病因素、临床问题开始,指出鼻咽癌存在早诊率低、同质化诊疗水平低、肿瘤的早期筛查阳性预测值低、整体疗效有待提高和治疗毒性大等问题,孙教授结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在鼻咽癌遗传易感、病毒致癌、转移/免疫、流行病与筛查、分子标志物、精准放疗技术、综合治疗策略、复发转移鼻咽癌治疗等方面开展的全周期临床及基础研究,特别在早期及低危鼻咽癌降低放化疗治疗强度、局部晚期鼻咽癌的新辅助化疗、节拍式化疗增效,以及人工智能在鼻咽癌靶区自动勾画,一站式自适应放疗提高诊疗一致性和效率的研究结果,最终产生高质量研究成果并改写国际国内指南。四川省肿瘤医院副院长路顺教授、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放疗科高力英教授就老年鼻咽癌的化疗问题、复发转移鼻咽癌免疫治疗标志物等问题与孙教授进行讨论和点评。四川省第三人民医院院长冯梅教授主持本环节学术活动。

孙颖教授作报告

路顺教授点评讨论

高力英教授点评讨论

冯梅教授主持学术报告
天津市肿瘤医院院长郝继辉教授带来《胰腺癌诊疗策略及研究进展》主题报告,郝继辉教授从胰腺肿瘤流行病学及诊疗现状、早期诊断与筛查、外科治疗新进展、内科治疗新进展、基础研究热点5个方面对胰腺肿瘤进行了全面细致的阐述。其中针对胰腺癌发病隐匿,不易早期诊断的难点,介绍了天津肿瘤医院的创新研究,miRNA诊断试剂盒,血浆cfDNA片段组学技术等,对胰腺癌的早期诊断开创了国内外先河。结合天肿团队在胰腺癌肝转移相关机制研究、胰腺癌微环境研究进展带来了胰腺癌领域的最新进展。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邓艳红教授、四川大学附属华西医院刘续宝教授对郝继辉教授的报告进行点评。四川省肿瘤医院副院长廖洪教授主持了本环节的学术活动。

郝继辉教授作报告

邓艳红教授点评

刘续宝教授点评讨论

廖洪教授主持学术报告
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主任委员、四川省肿瘤医院院长林桐榆教授带来《2022年临床肿瘤学主要进展和思考》的主题报告。林教授从肿瘤靶向治疗、免疫检查点药物及肿瘤细胞治疗三方面介绍了2022年多个癌种的研究成果及最新进展,并提出了个人的思考。他提出,未来肿瘤研究重点将集中在如何更好识别潜在恶性病变并预测何时需要治疗、癌症早诊早治与人工智能相结合、优化肿瘤多学科综合治疗模式、预测患者治疗疗效及耐药情况。总体而言,“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多学科、个体化”的诊疗将是临床肿瘤学未来研究及努力的方向。西安交通大学生命学院副院长郭卉教授及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魏永长教授针对该讲题进行了热烈讨论。江苏省肿瘤医院、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党委书记冯继锋教授主持该环节学术活动。

林桐榆教授作报告


郭卉教授、魏永长教授点评讨论

冯继锋教授主持学术报告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副院长周俭教授作了《中外肝癌指南的异同及其实践意义》专题报告。周俭教授列举了中国和欧美肝癌指南的主要差异,并指出中国肝癌指南具有更精细指导临床诊疗的优势。此外,周俭教授还介绍了复旦中山医院对不适合切除的肝癌采用包括ALPPS、转化后再切除等更积极的治疗经验,让部分患者更多获益。四川省肿瘤医院冯燮林教授、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宋继勇教授进行点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王文涛教授主持本环节学术活动。

周俭教授作报告

冯燮林教授点评讨论

宋继勇教授点评讨论

王文涛教授主持学术报告
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治疗学分会第八届主任委员、四川省抗癌协会理事长,四川省肿瘤医院郎锦义教授带来《空间分割SFRT前沿放疗与IMRT常规技术联合实践的挑战》专题报告,郎教授从空间分割放疗的定义、空间分割放疗的发展和分类、空间分割放疗的生物效应、IMRT与SFRT联合的免疫学基础、空间分割放疗的临床现状等方面介绍SFRT技术的基础和临床进展,指出空间分割放疗是对IMRT等传统剂量学原则的突破,指出IMRT联合SFRT在临床应用的必要性和未来挑战。在实时功能影像组学引导下,联合SFRT的不均匀剂量覆盖肿瘤的自适应剂量雕刻,SFRT与IMRT等多种放疗技术的融合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来自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折虹教授、甘肃省肿瘤医院王小虎教授分别就SFRT分割剂量分割、人群选择、放射治疗新技术应用等问题进行讨论和交流。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鼻咽癌首席专家卢泰祥教授主持本环节学术活动。

郎锦义教授作报告

折虹教授点评讨论

王小虎教授点评讨论

卢泰祥教授主持学术报告
中午卫星会由四川省肿瘤医院林桐榆教授、张国楠教授、李涛教授及张智慧教授担任主席及主持。
首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何雪心教授从机制、临床疗效及未来探索等方面介绍了ADC药物在HER2阳性乳腺癌中的诊疗进展。紧接着,四川省肿瘤医院周进教授对广泛期小细胞肺癌一线治疗进展进行了全面的梳理。最后,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欧娟娟教授就NGS检测在肿瘤精准诊疗中的应用进行了系统的介绍

卫星会主席林桐榆教授发言

张智慧教授主持卫星会

李涛教授主持卫星会

张国楠教授主持卫星会

何雪心教授作报告

周进教授作报告

欧娟娟教授作报告
下午的名家讲坛精彩继续,第一个环节由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胡晓桦教授担任主持。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同济医院肿瘤中心于世英教授带来了题为《罕见肿瘤治疗趋势分析》的主题报告,于教授介绍了包括腺样囊腺癌、罕见类型妇瘤、甲状腺未分化癌、眼黑色素瘤、MerKel细胞癌、NRG1融合基因肿瘤等多种罕见肿瘤的靶向及免疫治疗,阐述了现今罕见肿瘤的诊疗进展,提出在罕见肿瘤诊疗中需要分而治之、精确医疗、多学科合作等观点。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罗志国教授围绕该讲题进行了讨论和观点分享。

于世英教授作报告

罗志国教授点评讨论

胡晓桦教授主持学术报告
紧接着,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王洁教授分享了《KRAS等“不可成药”靶点药物在肺癌中的研究进展》,王教授主要聚焦于肺癌KRAS突变/KRAS G12C抑制剂的现状、研究进展及耐药机制探索,同时介绍了包括TP53、RB在内的其他靶点的初步研究结果。她认为靶向治疗作为肺癌主要治疗手段之一,常见和罕见靶点药物层出不穷,纵深研究是未来需要探索的方向。紧接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张树才教授、江西省肿瘤医院陈颖兰教授参与了此环节讨论,分享了各自的观点。四川省肿瘤医院李强教授主持本环节学术活动。

王洁教授作报告

张树才教授点评讨论

陈颖兰教授点评讨论

李强教授主持学术报告
接着,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肿瘤科主任、临床肿瘤学会(CSCO)副理事长、胆道肿瘤专委会主任委员梁后杰教授带来的《胆道肿瘤药物治疗进展》的专题报告。梁后杰教授首先介绍了胆道肿瘤的药物治疗历程以及胆道肿瘤的辅助治疗现状。目前,ACTICCA研究,STAMP等研究均说明联合治疗未优于单药治疗,GemCap对比卡培他滨单药辅助治疗的III期研究KCSG HB20-14正在进行。梁教授还详细介绍了晚期胆道肿瘤一线治疗的现状和进展。最后,梁教授介绍了胆道肿瘤的二线治疗相关研究进展,包括有望成为晚期二线化疗新选择的脂质体伊立替康、新一代FGFR抑制剂、靶向新的代谢基因(如LAT1)抑制剂等。
云南省肿瘤医院杨润祥教授和四川省人民医院刘浩教授对该讲题进行讨论和点评。四川省肿瘤医院卢进教授主持本环节学术活动。

梁后杰教授作报告

杨润祥教授点评讨论

刘浩教授点评讨论

卢进教授主持学术报告
北京积水潭医院骨肿瘤科主任、中国临床肿瘤学会肉瘤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牛晓辉教授做了《软组织肉瘤诊疗瓶颈和突破》的专题报告,牛晓辉教授首先介绍了肉瘤的发病情况、影响肉瘤治疗效果的因素。他指出手术是软组织肉瘤唯一可能治愈的方法,但肿瘤生长的部位对手术切缘的情况与预后也有明显的影响。目前的一些研究证实放疗可以控制术后局部复发使患者收益。除极少数高度敏感的亚型外,化疗对大多数肉瘤的亚型有效性低。20多年以来肉瘤的5年总生存率一直徘徊在65%左右。但近几年的分子病理学发展带来了病理分型更新,基因测序指导精准靶向治疗为肉瘤的治疗带来了突破。牛晓辉教授还报道了几例根据基因检测结果筛选药物治疗难治性肉瘤的成功案例。
四川省肿瘤医院骨与软组织外科主任医师肖继伟教授和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肿瘤中心肉瘤与黑色素瘤科主任陈静教授就牛晓辉教授所做的报告进行精彩点评,并对软组织肉瘤的诊治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生物治疗科主任任秀宝教授主持本环节学术活动。

牛晓辉教授做报告

肖继伟教授点评

陈静教授点评

任秀宝教授主持学术报告
来自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的高子芬教授带来《肿瘤病理的发展趋势》专题报告,高教授在报告中指出,随着小分子靶向药物的涌现和在治疗中的广泛应用,对肿瘤病理的诊断提出更高的要求,对肿瘤伴随诊断需求愈加严格。以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为例,近年来分子检测技术的发展,使DLBCL的分型从传统免疫组织化学为基础的分型(如细胞起源分型、双重和三重打击淋巴瘤)转向为分子病理分型。以往由于受到发病机制认知、新技术检测费用等限制,分子分型很难在实际工作中推广,多数作为科学研究进行。在初诊时希望淋巴瘤患者进行分子分型检测,这有助于医生了解肿瘤细胞基因异常情况,进而分析危险度,采取分层治疗,从而使患者能实现更多获益。
四川省肿瘤医院刘洋教授、姚文秀教授对高子芬教授的报告进行点评讨论。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刘卫平教授主持本环节学术活动。

高子芬教授作报告

刘洋教授点评讨论

姚文秀教授点评讨论

刘卫平教授点评讨论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肿瘤中心主任、CACA肿瘤支持治疗专委会的主任委员袁响林教授带来《胃肠肿瘤的主要进展》的专题报告,主要分为结直肠癌和胃癌两部分。第一部分详细介绍了结直肠癌的四项临床研究:局部进展期结肠癌的围手术期化疗OPTICAL研究、研究探讨直肠癌的新辅助放化疗的CONVERT研究、一项来自2022 ASTRO 292报道的针对不可切除局部晚期结肠癌的转化治疗研究,还有局部晚期结肠癌的辅助腹腔内热灌注化疗HIPECT4研究。第二部分袁教授介绍了胃癌重要的五项临床研究:针对胃癌当前的明星靶点——Claudin18.2的SPOTLIGHT研究,替雷利珠单抗在晚期胃癌一线治疗中的关键研究RATIONALE 305,帕博利珠单抗联合氟尿嘧啶/铂在胃癌一线治疗的KEYNOTE 859研究,O+Y围手术期治疗MSIH/dMMR食管胃腺癌患者的GERCOR NEONIPiGA研究。
四川省肿瘤医院燕锦教授和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张红雨教授就MSIH/dMMR局部进展期结肠癌的新辅助治疗选择,胃癌的免疫治疗临床实践应用选择进行了讨论和点评。中山大学胃肠研究所执行所长、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李孟鸿教授主持本环节学术活动。

袁响林教授作报告

燕锦教授点评讨论

张红雨教授点评讨论

李孟鸿教授主持学术报告
最后,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省中医院刘良院士带来《基于中药开发一类抗炎和抗癌新药》主题报告,刘院士指出经典名方是中医药传承创新的重要源泉,以产品“临床适应症”为导向的药学研究首先要确定经典名方处方中药材的合理剂量,要从源头开始把握好所选方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建议临床功效与安全用药物质基准,聚焦药物物质富集和毒性成份控制,对产品质控技术与方法进行优化。高通量技术、多学科技术和多元组学技术的应用是保障新药研究的关键,液相色谱-质谱-核磁共振谱联用仪、基于HPLC-DAD分析技术、自动固相萃取-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法等技术平台的应用是开展新药研究的重要保障。传统经验与现代临床应用证据的关系和古代文献与现代研究数据的关系是基于中药的药物研究需要妥善处理的两大关系。

刘良院士作报告
成都中医药大学梁繁荣教授、四川省肿瘤医院杨忠明教授、河南省肿瘤医院郭宏强教授对刘良院士的学术报告进行点评讨论。澳门科技大学朱依谆教授主持本环节学术报告。

梁繁荣教授点评讨论

杨忠明教授点评讨论

郭宏强教授点评讨论

朱依谆教授主持学术报告
最后,四川省肿瘤医院副院长廖洪教授对名家论坛的学术报告作总结发言,廖洪副院长非常感谢各位专家带来精彩的学术报告,感谢各位参与本次大会讨论及主持的专家积极参与本届论坛。本次大会汇聚全国肿瘤同行的专家智慧,打造天府肿瘤学术名片,不断提高了天府肿瘤国际论坛的学术影响力,积极推动了我省及西部地区肿瘤学科发展。四川省肿瘤医院将充分发挥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辐射引领作用,提高四川肿瘤临床诊疗能力及学术水平,推动四川乃至西部地区肿瘤防治事业再上新台阶。

廖洪教授总结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