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终也。”每个人的生命,就像一条射线,朝着一个方向前进着。总有那么一缕阳光,让你温暖,伴你勇敢前行。每次聆听护理界大咖老师讲课后,总有数不尽的感悟,除了对生命又一次有了深刻地认识和总结之外,还给了自己重新审视工作行为和价值的机会。
七月的盛夏,我有幸参加了成都市护理学会安宁疗护专委会2019年学术年会,聆听了来自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的陆宇晗老师的《终末期患者的灵性照护》讲座,当主持人向大家介绍了北大肿瘤医院陆教授的身份后,我的脑子里立马闪过了一句话,“去不了北大肿瘤医院学习,但听北大肿瘤医院的陆老师讲课,也是一个绝佳的学习机会。”陆老师普通话纯正标准,声音温柔动听,犹如山中缓缓流淌的清泉,沁人心脾,又如一个吸铁石,紧紧吸住我的脑神经和眼球。她从安徒生的童话故事《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入题,五粒豌豆都有各自的想法和命运,有一天,一粒豆子被孩子当豆枪的子弹用,被射到空中去了,它正好钻进一个裂缝,里面长满了青苔的和霉菌。它因被青苔裹起来,所以看不见了,可是大家都知道,它只是看不见了,但它的肉体依旧在那里,并没有人忘记它,但它说“该是怎样就是怎样”。

在这个小小的顶楼里住着一个穷苦的女人。她白天到外面去擦炉子,锯木材,并且做许多类似的粗活,即便他勤俭,但她还是很穷。她有一个发育不全的独生女儿,身体非常虚弱,在顶楼的家里躺了一整年,看样子既活不下去,也死不了。
“从窗玻璃旁边探出头来的那个绿东西是什么呢,它在风中摆动。”母亲走到窗子那儿去,把窗打开一半。
“啊!”她说,我的天,这原来是一粒小豌豆,它还长出小叶子来了。它怎样钻进这个隙缝里去的,你现在可有一个小花园来供你欣赏了。为了让孩子看到这粒正在生长的豌豆,母亲把床搬得更挨近窗子。

“妈妈,我觉得我好了一些。”这个小姑娘在晚间说,“太阳今天在我身上照得怪温暖的。这粒豆子长得好极了,我也会长得好的,我将爬起床来,走到温暖的太阳光中去。”
“愿上帝准我们这样。”母亲说。但是她不相信事情就会如愿。不过她仔细用一根小木棍子把这植物支起来,好使它不致被风吹断,因为它使她的女儿对生命有了愉快地想象。她从窗户上牵了一根线到窗框的上端去,使这粒豆可以盘绕着它向上长,它的确在向上长—每天可以看到它在生长。
“真的,它现在要开花了。”女人有一天早晨说。她现在相信,她的孩子会好起来。她记得最近这孩子讲话时要比以前愉快得多,而且最近几天她自己也能爬起来,直直地坐在床上,用高兴的眼光望着这一颗豌豆所形成的小花园。
一个星期以后,这个病孩子第一次能够坐一整个钟头。她快乐地坐在温暖的太阳光里。窗子打开了,她面前是一朵盛开的、粉红色的豌豆花。小姑娘低下头来,把它柔嫩的叶子轻轻地吻了一下,这一天简直像一个节日。

“我幸福的孩子,上帝亲自种下这颗豌豆,叫它长得枝叶繁茂,成为你我的希望和快乐。”母亲对着花儿微笑,好像它就是上帝送下来的一位善良的天使。
陆宇晗老师用安徒生的故事做引子,生动地阐述了终末期患者的灵性照护的重要性,用一个故事赋予了“灵性”二字的深刻内涵,通过一个小小生命的连接,传递了生命大大的希望和力量。让生病的孩子在精神上受到了鼓舞。
没有天使一般的美丽,那么就努力让自己有天使一般的善良,我愿意做天使,像那粒绿意盎然、带来希望的小豌豆,用自己充满善意的心,敞开他们的心,了解她们,走进她们的内心世界,让他们给予自己一个机会,也给予我一个机会,尽我的绵薄之力,给予他们需要的关怀、帮助与爱,让灵性更灵性一点,让他们活着的每一天,如夏花之绚烂。即使离开了这个世界,也如秋叶之静美。
(肿瘤中医科 王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