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职工随笔 > 正文

远离恐惧的“死亡”,享受安宁的“离开”

发布日期:2021-07-23   作者:肿瘤内科综合病区 伍慧    来源:四川省肿瘤医院     浏览量:

当谈及癌症、肿瘤,人们总会联想到另外一个词语,成为无法逃避却又唯恐避之不及的话题:死亡。

据相关数据统计,每年全国新发癌症病例超过400万,死亡病例超过240万。仅四川省每年每1万人中就有25个新发癌症病例,每年新发癌症病例超过22万;每1万人中,就有16个人死于癌症,每年癌症死亡人数超过14万,防控形势严峻。

四川省肿瘤医院,是我国西南地区最大的集肿瘤、预防、科研、教学、康复为一体的公立肿瘤专科医院,几乎囊括了四川乃至西南地区的肿瘤疑难杂症患者,病例繁复、人员形色。

还记得,有人曾对我打趣道:不能去你们医院,去(进去)了可能就出不来了。每当我听到这句话,心里五味杂陈。诚然,面对这个死亡率居高不下的世界难题,唯一期望的,似乎只有医疗条件的不断进步,期待有一天某项技术能攻克这个难题,从而达到根治。

既然,面对目前还没办法完全攻克的世界难题,并且死亡率又逐年呈上升趋势。死亡,仿佛成为了梦魇一般,萦绕在病患们心头、蔓延在科室病房内,压得人们喘不过气。

身为医护人员、战斗在一线的我,一种彷徨感、无助感席卷而来。尤其是近期我的一位亲戚查出患有结肠癌,他家人心急如焚、四处求医的样子,让人心痛。

难道这就是宿命吗?我在心里呐喊:”不,这不是我想要的“。

我想说,得了肿瘤并不等于判了“死刑”。面对日益进步的医疗条件,恶性肿瘤仍有治愈的几率,且不低。即使真的要直面死亡时,也要有尊严、有质量的离去。

手绘漫画《什么是死》

死亡,曾经的我对此懵懂无知,直到一次偶然的机会,能让我开始了解它、研究它,弄懂死亡的背后究竟该怎么活。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我照常上班,开始了周而复始的一天,护理组长梁杉老师突然走到我面前对我说:“走,伍慧,我们两个去参加这个比赛嘛。”

“好嘛!”我随口答应了下来。殊不知,正是我随口答应的这件事,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犹如阳光穿透阴霾照亮前路,这里四季如春,深深的触动了我的心灵。

就这样,梁杉老师带着我参加了医院组织开展的“死亡教育·爱在安宁”科普演讲比赛。这既是一场演讲比赛,也是全民死亡意识、安宁疗护的普及和提高,我深知,要想把这些教授给别人,那就要自己变成“行家里手”。

为此,上班之余,我和梁杉老师一起讨论如何立题、如何拟稿,因为我们科室有儿科患者,所以我们想做一个关于儿童的死亡教育。由于是儿童类科普,我们更多考虑的是如何将死板而又学术性的语言生动而浅显的表达。

我们一人忙着查文献、整理资料;一人负责写稿子、做PPT。这期间,我们像着魔了一样,一头扎进了书籍和网络里,生活变得紧张而充实。

还记得,有次我问老公:“要是有一天我们都老了,不能动还得重病了,你会怎么办?”我老公斩钉截铁的说:”小病可以医,大病可以治,但真的到了过不去的时候,希望还是可以体面的走、优雅的离去,不要全身插管、带着呼吸机、靠着液体维持身体机能,不仅遭罪,家人还痛苦。”

是呀,我们每一个人终究都将面对死亡这个现实问题,无论是谁,总有那天的到来,谁都逃不了。当我向他说明了我正在做一期关于死亡的科普时,他则表示:面对社会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不应谈“死”色变,死亡教育该真正提上日程,并应大力支持。

这期间,我和梁杉老师数易其稿,讨论最多的就是表达的形式,既不能生搬硬套,也不能生涩难懂,最终才有了“小美”和“一 一”这两个人物雏形。以卡通人物和妈妈之间的对话来诠释“死亡”这个抽象的名词。

参加“死亡教育·爱在安宁”科普演讲

充实的时间总是过得很快,转眼就到了比赛的日子。19日下午,我怀着忐忑与激动的心情走进演讲现场,开始了题为“死亡”的科普讲解,虚拟出“小美”和“一 一”这两个角色,对话引出奶奶快要“死”了,但这个年龄的她们,根本不懂什么是死亡,只好咨询做护士的“一 一妈妈”,“妈妈”则耐心的向小美和一 一解释什么是死亡。

最后,半知半解的“一 一”和“小美”决定去画一幅画,把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都装进脑袋里。这样,亲人们就没有真的离开,只是换了一种方式生活在小朋友们心间。

有幸,在众多优秀的参赛组中,我和梁杉老师的演讲获得了本次比赛的第三名。当然,通过本次演讲比赛,让我对安宁疗护也有了一个全新而深刻的认识。

安宁疗护是一种改善面临威胁生命疾病的患者及其家属生活质量的方法,主要通过早期识别评估和治疗疼痛及其生理、心理、社会和灵性问题,预防和缓解他们的痛苦。安宁疗护在国内起步较晚、科普不高、认识不全,面临着患者及家属的不接受、不认同、排斥等现象,简单的将安宁疗法与放弃治疗划等号。安宁疗护虽不会用医疗手段去干预死亡的进程,但更重要的是会带着温度引导患者及其家属直面死亡,减少遗憾。

在这样的背景下,死亡教育的普及性就显得尤为重要,我很荣幸成为死亡教育科普讲解成员之一。

英国著名诗人约·德莱顿曾说过:“世界是客栈,死亡是旅行的终点”。死亡,并非恐怖至极,只有我们真正了解它、认知它后,才能坦然面对死亡。因此,我们要把握有限的生命,在我们旅行的世界里,留下无憾的人生。

关闭

版权所有 ©四川省肿瘤医院·研究所,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医疗保健信息发布审批号:〔2011〕第207号    蜀ICP备05031732号-1

医院地址:成都市人民南路四段55号

川公网安备 51010702002691号

  • 四川省肿瘤医院

  • 四川省癌症防治中心订阅号

  • 四川省肿瘤医院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