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院史馆 > 川肿史话 > 正文

【川肿史话之二】筚路蓝缕的开院历程

发布日期:2020-08-04   作者:四川省肿瘤医院    来源:     浏览量: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中国的成立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开辟了史无前例的广阔前景。从此,中国医疗卫生事业也跨入了崭新的历史时期,开启了发展壮大的新篇章。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人民身体健康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把“健康中国”提升为国家战略。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之年。

       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非凡历程中,一代又一代奋斗者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涌现出无数感天动地的英雄模范。他们用智慧和汗水、甚至鲜血和生命,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书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致敬最美奋斗者!

      我们将陆续推出电子科技大学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四川省肿瘤医院“川肿史话”系列文章,以展现在波澜壮阔的70年风雨历程中,我院老一辈专家与共和国同成长的奋斗岁月、我院癌症防治医疗事业四十年来不断壮大的发展历程,致敬最美癌症防治事业奋斗者!唱响礼赞新中国、奋进新时代的昂扬旋律。40年,弹指一挥间。40年,我们重整行装再出发。

      今天推出第二章。

筚路蓝缕的开院历程


      随着1979年医院筹建组成立,同年10月,孟代邹由四川省人民医院调入,成为筹建组主要负责人。

      “没人、没钱也没地。”孟代邹回忆,当时的情况非常具体,但这些问题必须要解决了,医院才能真的建起来。筹建初期,孟代邹四处寻觅筹建组工作人员。孟代邹说,当时四川省肿瘤防治领导小组有个李修延,对四川省肿瘤分布情况比较了解,是个非常合适的人选。1979年卫生厅同意调动该同志,同时也决定把 “四川省肿瘤防治领导小组办公室”挂靠四川省肿瘤医院。如今该办公室已经发展成为四川省癌症防治中心,指导全省各地开展肿瘤防治工作。

      1979年由省内各单位调入,组成筹建组的第一批人员:孟代邹、谢朝举、李之光、李修延、邓祖兴、李永才、洪启光、桑庆明、张咸宁、刘汉乾、廖鸿燕、周晓燕、范德忠、李世林、王祥云、赖朝玉、田奕烈、聂世和等,共计18人,建立了基建小组、政工小组、后勤小组,席宁等原四川医学院肿瘤医院筹备组人员全部作为新筹备组顾问继续参与筹建工作。

      随后陆续有来自北京、天津以及省内四川医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等各单位四面八方调入的职工参与到筹建工作当中,1980年医院参与筹建的职工有34人。

      “当时社会上误认为肿瘤医院有传染性,考虑用地都在城市边缘的农村。先是准备在沙河以东建院,医院命名为成都市沙河医院,后来几经周折,又在火车南站附近协调了一块地给我们。当时规划的土地涉及300多农民,我们要是用了这块地,这些农民怎么安置?”

      孟代邹说,1980年医院最终选址确定为桂溪向阳大队八队,医院也重新更名为 “四川省肿瘤医院”,项目历经7年波折终于正式呱呱落地。

1980年成都市地图中,医院所在位置

 

1980年四川省肿瘤医院选址火车南站附近的桂溪公社向阳大队实景


向阳公社八队在当时的成都市属于近郊区,规划建设用地121.73亩,土地里有屋舍、竹林、农田。需要把八队的农民拆迁到五队、六队、七队,涉及到房屋拆迁补偿、青苗补偿、拆迁房建设等非常多的工作。

      筹建组细致深入到每户农家,在青苗赔偿问题上,筹建组细致到与农民数苗苗、称斤两,将筹建资金真正的用到了刀刃上。合情合理地解决了许多问题,最终实现了政府满意、群众满意、医院满意。

      医院规划用地里有高攀河和一条小河沟,该地块低洼不平,最低处低于人民南路3米,不抬高地基,下雨或涨水就可能被淹。当时,成都市内也在大搞建设,每天有大量运渣车辆到城外,筹建组人员就在人民南路上拦截渣土车填平坑洼。为了能够及时截留沙土,职工们都住在工地上。

      虽然一切百废待兴,但是大家热情高涨,团结一心艰苦创业,甚至筹建组办公的桌椅板凳都是职工自己拉着架架车从市中心汪家拐街省卫生厅那里拉回来。回忆过去,孟代邹无比自豪,“开院之前,职工人人动手,人人都是工人,从来没有请过临时工。我们也没有星期天,天天都在医院忙碌。”

      筹建人员以向阳旅馆为临时办公点,就这样在田间荒地开启了省肿瘤医院的艰苦创业航程。

      1981-1982年期间,因国家压缩基建项目规模,三次通知停工影响了医院建设速度,而且拆迁赔偿农民的资金一分钱也没有。为了争取到上级拨款,孟代邹在机场拦住了出差回蓉的副省长何郝炬,汇报了医院建设情况和面临的困难,拆迁赔护款项问题最终得到了解决。

      医院的建设方案由中国建筑西南设计院设计,经审定总体建设设计方案为花园式的肿瘤专科医院,规模为400张病床,总建筑面积49470平方米。

      1982年,四川省人民政府正式核定建设投资。1983年,施工队伍进场。1984年,医院争取到省文教卫生系统的四大重点工程之一(省中医药研究院、锦城艺术宫、省体育馆、省肿瘤),从此每年有了上千万的稳定资金投入医院建设,医院的建设进入了快车道。

医院选址建设实景图(1983年)画面中为八队农民修建的拆迁房

医院的第一栋永久性建筑, 建成后即作为医院筹建处的办公地和宿舍,现为彩虹幼稚园教学楼(1982年)

医院门诊及第一住院大楼奠基纪念碑

在建中的食堂

在建中的门诊前花园

建设中的第一住院大楼

建设中的门诊部

远观在建中的四川省肿瘤医院


      筹建医院中还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孟代邹。

      “要办医院,除了规划布局、基础建设、环境设计,不能没有搞医疗的人员。”为了筹建起医院,孟代邹开始四处寻觅人才。“后来,包括席宁、蒲瑞章、陈淑梅、刘光中、孙维刚、肖瑞君、江之玉、王桃仙等人陆续加入省肿瘤医院。”孟代邹回忆,医院早期近20人的医疗专业人才加入到四川省肿瘤医院。


      “1983年,我们了解到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肿瘤专家王静波准备要调回上海工作了,我和席宁就专门去重庆找他。”最终,王静波同意前往成都共建四川省肿瘤医院。

      为了招募放射物理人才,医院前往中国医科院放射物理所招募了10余名人才,为后期医院放射科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1984年,四川省编制委员会(现为四川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发文,四川省肿瘤医院、四川省肿瘤研究所实行一套机构两块牌子,属事业单位。同年8月,医院首任领导班子成立:孟代邹任党委书记,王静波任院长,席宁、蒲瑞章、张祥感任副院长。

       医院明确了以国内外先进医疗机构为标杆,以建设西部领先的肿瘤专科医院为目标,在医院基础建设、医疗设备配置、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了高定位、谋长远的规划。



  为了让医院的诊疗水平与国际接轨,医院建设期间,王静波率团赴荷兰、法国等国家考察国外癌症医疗机构建设及设备情况,同时邀请国外专家来院交流,为医院的建设发展提供借鉴。

 


       从1983年开始,将分配来院工作的大专院校毕业生和业务骨干派往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华西医科大学附一院、天津医学院等医院进修学习,为医院建成后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英语学习班合影(第二排左五为HanryStille老师)


 

英语培训班(第二排左三为HanryStille老师)


    为提高医务人员综合素质,医院举办了各种形式培训活动。1987年专门聘请美国医院管理专家HanryStille作为外语教师,举办了为期一年的专业外语培训班。

王静波教授编写的《临床放射肿瘤学》教材

 


      王静波教授独自翻译和编写了近百万字的教材和讲义,并举办多期培训班,培训放射治疗医生和物理人员。

      医院未正式开诊之前,为满足患者的就医需要,租用医院旁边健康旅馆作为临时工作用房,开展简易门诊服务,既发挥了医护人员的作用,又为患者提供了就医方便。医院还组织职工上门服务,到多家单位开展健康普查、体检工作。


临时病房

 简易配药室

1986年,为黑龙滩水库管理处作体检时医务人员的合影

告别简易门诊时,部分医护人员留影


       挂靠医院的四川省肿瘤防治领导小组办公室也开始指导我省肿瘤高发地区盐亭县等地区开展全死因登记和肿瘤发病登记工作,参与了卫生部职业性肿瘤调查、食管癌高发现场综合防治研究等系列国家级肿瘤防控研究课题。

      1988年3月,在第一代川肿人的努力下,一栋当时四川省内最高的13层住院大楼从庄稼地里拔地而起。医院鸟语花香,荷花池、喷水池,海棠、樱花、菊花、白兰花环绕院区,一座花园式的四川省肿瘤医院终于建成。



迎接总体竣工验收实景图

      历经磨难,经过了第一代川肿人百折不挠的努力,3月31日,编制病床400张的中国西部第一家省级肿瘤专科医院举行简朴而隆重的开院典礼。

时任四川省卫生厅厅长殷大奎(前排左一)在开院典礼上讲话。

开院典礼剪彩

医院开院典礼

(党史院史馆筹建小组 宣传部)


 

关闭

版权所有 ©四川省肿瘤医院·研究所,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医疗保健信息发布审批号:〔2011〕第207号    蜀ICP备05031732号-1

医院地址:成都市人民南路四段55号

川公网安备 51010702002691号

  • 四川省肿瘤医院

  • 四川省癌症防治中心订阅号

  • 四川省肿瘤医院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