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经中德医学交流协会及卫生厅等的考核选拔,我有幸和来自全国的60位同志到德国参加了为期3月的中德医学交流合作项目,有幸来到现代西方医学的发祥地德国访问学习,见识西方发达国家的医疗技术,和德国同行交流,自感获益匪浅。
我和广东省人民医院肝胆外科的简志祥主任被安排到施特拉尔松的汉萨医院,指导教授是该院血管、胸外及脏器外科的Birth教授。从法兰克福上车,经过近8个小时的疾驶,我们来到了位于德国东北角的施特拉尔松市,该市湖海相连、风景怡人,很久以来就是德国北部有名的疗养之地,更是进入德国第一大岛吕根岛的门户。它的市政厅等古建筑还列入了世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但全镇市人口不足六万。我半开玩笑的对简主任说,广州附近恐怕没有几个镇的人口不到六万人了吧。但是随着时间的延长,我们的看法渐渐发生了改变。
医院及科室概况
我们所在的施特拉尔松汉萨医院有800张床位,是这个地区一个较大的医疗中心,外科包括血管、胸外及脏器外科,泌尿外科、骨科及妇科等,每年完成各类手术四千多台,其中我们所在的血管、胸外及脏器外科完成的手术超过1400多台。科室主任Birth教授因肝脏外科、腔镜外科等方面的成就在德国也颇有声誉。该科有编制床位40张,外科重症监护室20张床一大半经常为该科所使用,虽然医院分配的病区是25、28病区(他们称为Station),但我们经常发现手术单上的病人会出现33、9、10等区的病人,过道上也常出现加床。全科有医生14人,可以完成腹部及肺、食管、甲状腺及血管方面的各类手术,腹腔镜、胸腔镜及纵隔镜都有开展,其中腹腔镜肝脏切除、反流性食道炎腹腔镜手术治疗、肠道腹腔镜手术治疗等都做得不错,全科的各位高年资医生都可熟练完成,科室也开展了肝移植手术。复杂肝脏肿瘤切除、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等都做得非常漂亮。科室里经常收治的都是临近医院转过来的复杂病人。虽然是个小镇,但这家医院在德国还是小有名气的。
德国医疗优点
1.优化医疗资源分配,科学利用医疗资源。我们这次同来的60人大多在这种偏远的小镇,散布在德国全国各地,所在的医院规模并不大,科室也不像国内的医院齐全,但都有一些非常突出的科室能够和临近的医院形成优势互补。如我所在的医院没有病理科,相关的检查都送到20多公里外的格莱夫斯瓦尔德大学病理科,我们也看到不少罗斯托克大学医院的病人转到这儿治疗,医院内有一个直升机停机坪,可以随时运送各地的病人。病人的相关资料互通互用,可以直接在网络上查询打印,避免了不必要的重复检查。疑难病人也可以获得迅速及时的诊断治疗。另外,类似功能的高端医疗设备分散分布,如汉萨(Hanse Clinicum)医院拥有CT/MRI机,但没有Pet-CT,但我们就多次看到病人的Pet-CT片子出现在科室与影像科的联合读片会上。究其原因,这样避免了医疗资源的重复配置,同时达到医疗设备使用最大化、人力资源的消耗最小化的目的。此外公立医院的工资等由国家发放,标准比较统一,因而很多医生乐于到这些小镇工作。科里就有些医生从200多公里外的柏林到这儿工作。当然,由于病人大多通过私人医生介绍,而私人医生则只把自己的病人介绍到高水平的医生、医院,这就有效地促进了各医院持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医疗技术及服务水平,从而吸引更多的病人。
2.医疗工作科学、有序和规范,医师技术、全面、系统扎实:德国人一向以做事认真著称,虽然只有短短的3个月,我们对此还是印象深刻。每天早上7:15在医院的研究图书馆进行血管、胸外及脏器外科的医生交班,所有的医生都到场,年轻的低年资医生还需要提早到病房了解相关病人的情况以便提交全科讨论,然后教授和高年资医生及相关手术医生到重症监护室查房,而低年资医生则在病房查房、处理医嘱等。下午2:45分在放射科由放射科的几位医生轮流主持血管、胸外及脏器外科的读片讨论会,包括第二天的手术病人资料、疑难病人的检查资料及近期手术过的病人的资料回放,通过医院的网络连接投放出来供大家讨论,确定治疗方案并由教授或教授指定的人签字执行。德国医生知识面很宽,并不单纯局限于某个方面,技术全面,很少医生仅会自己的有限手术。因而很多涉及多学科的手术都完成得很不错。血管、胸外及脏器外科的各位高年资医生虽然有所侧重,但其他手术也做得不错。而作为科室主任的Birth教授这些手术都做得非常漂亮,我们到后没几天,教授作了一个切除部分肠系膜上静脉和脾静脉交汇部直接成型的胰十二指肠手术,整个手术3个多小时,出血也很少。而病人的内窥镜检查、超声检查等都由科室医生自己完成。这不仅需要外科知识,还需要扎实的影像学知识和内窥镜的相关知识。同时这些检查对手术者准确快速的进行也很有帮助。
3.不同科室之间合作紧密。学习三个月,我感慨德国相关科室的紧密合作是建立在有利于病人的基础上的,对加快诊断速度、提高诊断准确率、优化治疗措施、缩短住院时间有积极的意义。每天下午2:45的读片讨论会是阅读本科室当天完成的所有患者的CT、X片等,由本科室和放射科医师共同分析和讨论,制定明确医疗措施,从而缩短住院时间。倘若等报告发出再决定下一步诊治,就要延长两三天时间。若手术台上遇到什么问题,相关科室也迅速到场。我们曾见一梗阻性黄疸行PTCD穿刺引流出血急诊剖腹探查后术中置PTCD引流,相关人员都迅速到场,很快完成了治疗项目。胃肠的不少手术尤其行腔镜手术时也常有内窥镜的相关医生携带器械进入手术室协助完成。众所周知,德国介入医学非常出色,我们最近就看了一台手术,患者3月前发现肝门区胆管癌,切除范围太大,患者无法承受,于是采用介入方法,行门静脉栓塞治疗,三个月后,患者左外叶代偿增生后行保留左外叶的余肝(右叶、左内叶及尾叶)切除,我们在慨叹教授技术高超之际,也由衷赞叹介入医生的精湛技艺,大家通力合作,挽救了患者(32岁)年轻的生命,也创造了医学上的奇迹。
4.医患关系平等融洽,治疗体现以病人为中心,及时快速,无需考虑经济问题。德国是经济、科技等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强国,社会医疗福利保障措施非常完善,病人不需要为经济考虑,医生也不需要去催缴费用。科里的医生告诉我们,全国所有人员每月收入的15%左右被用于缴纳各种保险等费用。全民都享有医疗等基本保险。还有些人还购买了商业保险。住院患者承担的费用非常有限,门诊也只需要承担很少的费用。卫生投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1%。病人一般在私人医生处就诊,无法解决的,再往大的医院、医疗中心输送。Birth教授告诉我们,他们收治的病人90%经由私人医生介绍来,仅有少数病人通过门诊来。所以偌大的医院,并没有国内大型医院门口常见的车水马龙、人来人往。需要住院的病人联系好,到达后即可入院,相关科室有床位入住相关科室,若该科室没有床,医院其他科室有床就住到那里而由相关医生安排治疗,所以我们常可以看到血管、胸外、脏器外科的手术病人来自9、10、33等病区。当然暂时没床的也可能暂时住过道,我们也经常看到过道上有加床。新接受病人的主管医师可随时与原诊治医师通过工作电话随时沟通,从不自以为是,敷衍了事,认真负责是工作基础,若病情复杂,技术设备受限制,低级医院也决不会硬撑着自己处理,根据病情需要及时转送病人至更合适的医院,保证病人获得最好的治疗。这些都有效地保障了患者获得平等高效就医的权利,也保证了医院床位的高效运转。检查完善的病人很快就可获得治疗。我们看到有些腹腔镜手术患者因已在院外检查完备,入院当天就接受了手术。医院还要及时给患者的私人医生联系,书面告知治疗情况,以便患者的私人医生以后更有针对性的为患者健康服务。
患者住院期间一般没有家属陪护,患者的饮食等由医院的护工负责,医院每天还为患者提供咖啡、牛奶和饮用水。而这些都包含在医疗费用之中,不像国内一人住院,全家忙乎,既浪费人力物力又不便规范化的管理服务。不管护士还是医生,对病人态度都非常友好,见了面都要向病人问好,自我介绍,离开要说再见,让人感觉很温馨,很有素质。如果患者需要,做任何检查,都有人护送过去,不需要特别打招呼。医院的过道很宽敞洁净,墙壁上常可见挂有一些好看的书画,病区还可见活动室、餐室等,也有书籍,绿色植物,到处有供病人及家属等候休息的皮质桌椅,让人感觉人文关怀真正到了位。住院患者一旦有事可通过呼叫器寻求医院工作人员的及时帮助。病区里散发着鲜花及咖啡的香味,给人的感觉不像是住院病房,倒和宾馆差不多。
我们见不到也没有听说患者无钱治病、因病致贫的现象,医生护士也不需要向患者催费等,患者上医院是接受国家提供的医疗保障服务,医生为患者服务是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二者没有直接的利益冲突,因而医患关系非常和谐,我们从未听说什么医疗纠纷。在科里我们先后见到了多个因穿刺而发生的出血等并发症,也有术后出血再手术的,患者都坦然面对,对医生的工作也非常理解。
5.医疗设备先进、完善,紧跟时代步伐。无论是手术室各种器械,还是辅助检查的设备,都是目前非常先进的。这里的器械,轻巧、灵便、锐利,弧度合理,手感极好;手术拉钩各式各样,一般开腹手术,两个人就够了,节约了人力;有需求就有产品,如置放引流管的穿刺器、甲状腺手术用的神经探测器等不一而足。肝胆外科手术间备有彩色多普勒,需要检查等可以随时进行。手术床也是可移动手术床,接送病人无须反复搬动,手术室内有专门的麻醉准备间,麻醉师、手术室护士可以在准备间内做好手术前准备,可以很快接台手术。我们专门观察了一下,最快的两台手术间隔时间不足5分钟。其麻醉复苏时间也是极短,一般手术完成就拔出气管插管了。不知道是否与药物有关。刚接受手术的患者先在麻醉复苏室恢复,麻醉师认为平稳后再转往重症监护室或病房。医院的自动化程度很高,从而节约了大量的人力资源。手术间都有输液、输血的加温装置,输入患者的液体一般都加热到41。C,手术床也有加温装置,便于术中维护患者体温,减少对循环、体温等的影响,多方面确保患者安全。
德国之行的个人体会
德国是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强国,医疗科技先进。 此次德国之行确实让我们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通过医疗交流也让德国同行增加了对中国的了解。我们感觉,德国人普遍对中国缺乏了解,他们对中国的认识还停留在很多年以前。由于曾经有部分德国人生活在社会主义的东德,可能两相比较,与西边差异较大,德国人普遍对社会主义充满憎恶,尤其来自东部的人如此,在他们心中中国应该和东德差不多。我们同来的有些医生也遇到了对中国相当不友好的医生。通过交流,我们尽可能让更多的德国人了解中国,更新他们的认识,也让他们从我们身上看到中国医生勤奋刻苦的良好作风和紧跟世界医学发展新动向、不断自我更新、创新的钻研精神。当很多德国医生了解到我们国内的医疗情况时,很多人都觉得中国的医疗水平超出了他们原来的认识。不少医生还和当地的医生建立了有效的联系。
在结束德国访问学习之际,也感谢四川省卫生厅领导对我们的关心和爱护,感谢省卫生厅国际合作处的刘锋涛老师和王强老师,感谢中德科技交流基金会中国代表处的老师们,感谢医院各级领导的支持和帮助,正是他们的艰苦付出才让这次德国之行顺利完成,回国后我们一定努力工作,把德国医学的宝贵经验应用于日常的临床实践,为医院、科室的发展,为四川人民的健康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