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群值得尊敬的普通人,但是他们都有着一个共同的响亮的名字——“志愿者”。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他们从全国各地迅速展开行动,有奔赴灾区进行救援,有在当地开展行动的,没有人组织,大灾面前他们义无反顾;没有出资,人、财、物都是他们自理。在地震发生后,他们正在用自己的行动印证着——“我们是一家人”,也在用他们的行为感动着——加油中国!加油四川!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起,使我对“志愿者”有了更深的理解。
还记得从千里迢迢的湖北到我院来照顾地震灾区伤员的母女,她们那单薄的身影每天穿梭在病房,给震区伤员喂饭、擦洗身子、梳头……,日夜陪护在伤员身边。由于水土不服,过度劳累,女儿身上长了湿疹,还发高烧,却全然不顾,还笑着对我说她在湖北的一所护校学习,能用自己所学的知识给别人帮助,感到很高兴。看到她们受到我帮助时的笑容,我很快乐!
还有来至山西、河南、河北等地的10多个壮小伙,他们中有工程师、会计师、大学生,他们自发地来到医院参加到地震灾区伤员的转运、陪护、搬运等救助工作。“举手之劳使别人得到帮助的同时,自己内心也获得了莫大的满足。人是社会的人,享受社会所提供的种种便利与为社会付出是一架天平的两端。我们有一定的能力去影响社会,协助社会,参与公共事务,尽吾之力,行吾所想”;“这次志愿者之旅净化了我的精神和灵魂,使我体验到了自我价值的真正实现必须要通过对社会的奉献。授人玫瑰,手有余香,志愿者在为他人提供服务的同时,也丰富了自己的阅历,净化了自己的心灵,提升了自己的素质,同时增强了公民的社会责任感……。”
是啊!志愿者行动不仅仅是一项工作,是新形势下学雷锋活动的深化和延续,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它更是一种心情与品质,一种我们每个人每一天都需要的热情、乐观、勇敢、智慧和坚持,无论是面对患者与健康人,贫穷或富有,志愿者不仅在为他人排忧解难,更是将这些品质转化为爱,撒播在人们心间,让人与人之间有更多关怀、更多理解、更多和谐。
多年来,我院大力推进志愿者行动,提出了“立足医院,面向社会”的指导方针,以“爱心献社会,温暖在社区”为口号,以志愿为前提,以发挥本院医护人员知识技能为基础,以服务社区事业发展为基本内容,以建立社区援助站和开展共建活动为组织载体,通过为社区开展医疗义诊、援助孤残、抢险救灾以及医疗健康知识宣传讲座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发挥本院医护人员的自身优势,为病人及社区单位和居民的生产生活服务,为社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在活动中,我们坚持把志愿者服务与社会实践、科技文化服务相结合,把参与社会服务与优化院内服务相结合,使志愿者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充分体现团结、友爱、奉献、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
现在志愿服务工作已成为我院的常规工作。上班期间他们是医务工作者,穿“白大衣”带来的是责任,下班后他们就变成了一名志愿者,“蓝背心”更多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爱。这个群体既有党员,也有团员,有从事医务工作多年的医生、护士,也有刚刚参加工作不久的青年团员。这个特殊的群体,就是我院的“志愿者服务队”。人数由几十人发展到现在的468人。
“请问皮肤科诊室怎么走?”“请问化验报告在哪里拿?”门诊大厅咨询台的患者络绎不绝,我们的医务人员温文尔雅、亲切和蔼的一一解答,跟随着她们,我们的志愿者们也渐渐进入角色。
在遇到了不识字的外地患者,战战兢兢地在门诊大厅里绕了一圈又一圈,眼神中充满了无助和恐惧,我们的志愿者上前表明身份后,帮助她填写申请表格、办理就诊卡,引领排队,直至将她护送到就医诊室;遇到了左手提着旅行包,右手抱着熟睡的宝宝的年轻母亲,因无法填写申请表格而焦急,我们的志愿者们帮她填写了表格,顺利挂完号,丝毫没有打搅到睡梦中的孩子;导医、指引、带路……虽然都是些平凡又普通的小事,但是换来的是患者感谢的话语和微笑。
作为一名医院志愿者,每次为来来往往的人们提供服务时,我们都会心中怀着美好的感情,向每一个人致以真诚的微笑,在为别人提供服务和便利时,我们也收获关爱他人的欣喜。我相信,在我们志愿者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够激起更多人心中的那份互相关爱之心,而这种关爱之心互相传递,一定会互相激荡而不断积累,久而久之,就能温暖整个社会。而这,或许就是志愿服务的真正意义所在吧!
“我参与,我奉献,我快乐”,我相信这是所有志愿者共同的心声和感受。我期待有更多的人加入到我们的志愿者队伍中来,有更多的人在志愿服务中用双手撑起博爱的天空,并感受到志愿服务、奉献社会的快乐!让我们的笑脸成为医院最好的名片!
(党群支部 易建英)201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