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是港湾,让心灵栖息;是灯塔,给梦想指路,是阳光,给人茁壮成长,头颈外科二病区便是这样一个“家”,温暖无处不在。
——题记
新年的钟声已转了一圈,时间的车轮又进了一程。曾在校园的我,一直以为家就是和亲人在一起生活,但在步入临床后,我对家这个词汇又有了不一样的理解。
去年夏天,初入社会的我找到了人生第一份工作,来到了四川省肿瘤医院第一个科室-头颈外科二病区进行规培学习,指缝太宽,时间太瘦,猛回头,半年时间悄然而逝,回望这段路,有沮丧有鼓励,有烦恼有希望,有付出有收获,除了工作上的硕果累累,还有心灵上的支持鼓舞,我更愿意把这里称为家。“家”代表着责任与付出,无论你力量大小,只要懂得付出总有回报,“家”就会变得越来越坚固安稳;一家人凝聚全力,家就会变成参天大树,枝繁叶茂,永远充满生机与温馨。
如果把科室比喻成一台庞大的机器,那我便要做好那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犹记初到科室的我刚开始接触交接手术病人,一套流程做下来,ok.手术室老师看着我签完字走人。留下我和全程监督的郭辉老师,“二次固定的位置距引流管出口过长、角度过直没有弧形;心电监护的各种线乱翻翻;手术室原本的电极片未及时撕去;引流瓶挂的床栏位置不对……”这一通说下来我感觉自己白忙活了一场,后来详细讨教了经验,才知道每个事情做到细致的目的。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小细节、却是老师们日积月累的宝贵经验,二次固定位置不合适病人一转头引流管可能就会扯出,不良事件可就来了,监护仪的各种线不规整会相当影响病人的舒适度,原本的电极片不摘去,一些皮肤小气的病人会发生粘胶性皮损。看啊,成大事者不拘小节这话好像在护理工作中不太行得通呀。正是从细节抓起,关注病人微小的病情变化,将抢救等事扼杀在摇篮里。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科室不断在培养我们的临床思维,并给我们营造了很好的一个学习氛围,护士长会利用晨交班短短的时间组织学习一些很贴近临床工作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这种学习方式很指导临床工作,科室的群里每天不停的有各种关于护理工作、生活常识等方面的知识拓展消息,护士长在晨会上的反问,后来慢慢建立的成长沟通本,像极了错题本,将我们最容易忽略或老是出错等事件记录在册,总结经验教训,每天都会收获好些知识,入科时准备的崭新的小本现已是满满当当的笔记。
临别之际,脑海里不断在闪现这六个月的种种画面,忙碌得口干舌燥时摸到已悄悄接好热水的水杯;用餐时碗里不停夹过来的美食;还有言传身教全能型护士长曾老师;润物细无声的阳老师;规范且严谨的范老师、桂桂老师;热情豪爽又从未放过细节的曼姐;严格把控科室院感质量关的江老师;给予我工作生活上大量帮助的辉辉姐;活泼开朗的操作小能手玲姐;手把手教我写第一笔记录的倩姐等等,她们都是我的家人,感恩身边给自己留下过温暖的每个人,虽然他们只能陪伴我走过那么一段时光,但是岁月,却能留住她们汇聚在我心中的温暖。
要记得,常回“家”看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