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我有幸受医院和科室的派遣,到大洋彼岸世界顶尖癌症中心学习和交流。时光飞逝,转眼间,一年的美国学习生活已结束。现将这一年的学习经历总结,与大家分享。
一、人性化的服务和医疗安全
国外的医疗处处可见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我所在的头颈科英文全称为“Head and Neck Service”,这样的称谓,不仅映射出头颈肿瘤从单一学科外科治疗向综合治疗模式的转变,还蕴含着病人至上的服务理念。
医院内经常可见病人自己推着移动输液器漫步在医院走廊或花园中;
手术室里病人完善的术中保温及防褥处理令人感叹;
门诊时是医生在不同诊疗室里穿梭,而不是病人排队到诊疗室看医生;
院内任何关于病人的信息及诊疗均要得到病人的知情同意;
医院内禁止照相或谈论病人隐私;
在麻醉准备阶段,只允许手术医生在场;
HIV等特殊检查医生仅提供建议由病人决定是否检查等等。
另外,两大中心每年服务来自100多个国家的患者,医院国际交流部能提供多文化、多语言的工作人员,确保为患者提供充满关怀的定制化治疗。
与MD-Anderson头颈科Holsinger教授(该教授现已应聘为斯坦福医学院头颈外科主任)上门诊时的所见至今仍令我记忆犹新,由于他个头很高,为了避免与病人交谈时给病人居高临下的感觉,门诊时他总是单腿跪在地毯上,以轻柔的言语询问病史及完成基本的体格检查。我想除了先进的医疗技术以外,这些人性化的服务,也是世界各地的无数患者前来治疗和并信赖这里的原因吧。
学习期间,感受最深的是医务工作人员经常说的一句话“Safety is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提高医疗安全体现在每个环节:进入手术室,每个患者的姓名,年龄,MRN(Medical Record Number)号,所患疾病,手术方式,有无过敏史等信息都一目了然地显示在每个手术间的电子屏幕上;
巡回护士首先核对,接着麻醉师核对,最后主刀医生到场,再次大声说出患者名称和手术方式,经确认无误后手术才正式开始,任何人对其中任何细节有疑问都会马上提出,大家再次核对;
搬运病人时十分小心,十分注意病人运送过程中保暖;
对于清醒病人,专职人员会随时与其交谈以缓解病员紧张情绪。
门诊医生的诊治过程也处处体现着医疗安全的重要性:
所有患者是预约的,没有临时加号;
护士或专科培训医师(fellow)会提前核对病员基本信息;
医生对患者问诊十分详细,除了现病史和既往史以外还对患者的家族史详细询问和记录,包括父系家族和母系家族的每一位成员都详细记录下所患肿瘤的种类、时间,是否健在等;
患者化疗都是在门诊进行,每个患者在一间房,可以家属陪伴;
患者进入化疗间,护士首先核对基本信息;每项操作都有记录单,核对通过后程序才能向下进行;
而化疗的药物大都通过输液泵注入,除了和医嘱一致以外,输液泵在输入化疗总剂量的同时会自动显示出化疗的计算方法,根据患者的身高和体重机器会算出剂量,你可以观察两者是否一致。
从这些方面,我们不难看出,在MDACC,医疗过程的每一个操作都是通过标准操作规程来加以控制的。
国际口腔癌协会(IAOO)主席Memorial Sloan-Kettering 癌症中心头颈部主任Jatin P. Shah 教授
二、多学科协作与基础研究和转化
“通过多学科协作 (Multipledisciplinary Cooperation) 制订最佳的个体化肿瘤个体化治疗策略”的观点是由这里率先倡导。
就以头颈科每周四下午4:40—6:30进行的多学科病例讨论会为例:讨论会由一名外科教授主持,一名影像科高年资医生负责病人影像学资料的演示和简介,讨论时只要打开集成式的医生工作站,全院任何一个门诊或住院病人,包括病历、检验、病理图片、影像图片、动态成像等所有资料,都可调出播放,充分体现信息化。参加者包括全部头颈科医师、助理医师(PA)、Fellow、住院医师及访问医生,其它人员包括病理、影像、放疗、化疗(肿瘤内科)、小儿肿瘤及康复科医师(语音治疗师等)。
讨论时,主管医生汇报事先做好的幻灯上的病人病史及处理方案。影像科医生同时演示、讲解该病人影像学资料。当诊断、治疗方案存在疑问时,相关学科医师会提出质疑或建议,与外科医师交换讨论,最后由主持医师汇总、协调各方意见,最终或暂时确定诊治方案。讨论时还通过互联网与处在奥兰多分部的人员进行远程会诊和医疗资源的共享。即使是无争议的病例,其它科医师也时常会提出一些细节建议或疑问,以臻完善。会场完全置于轻松友好的学术氛围中,即使热烈争论,也不时传出阵阵诙谐的笑声。
国外的医疗机构一大特点是十分注重科学研究,重视程度可以从人力和财力等的投入看出。以MDACC 为例,医院共有20几个大楼,除了一个住院部和几个行政楼以外,其他均是基础研究实验室。医院每年有六亿美金完全用于科研投入。研究机构既有看似纯基础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遗传学、免疫学等部门,也有带临床印记的流行病学、癌生物学、分子与细胞肿瘤学、癌变机理研究等部门,但其实都是基础-临床结合型的。同样,头颈科从人员编制上,科室除了临床医生和行政人员以外,Researchers(研究人员):包括Clinical Research(临床研究)21人和Basic/Translational Science Researchers(基础转化研究)26人。纯科研人员占科室1/3以上。有许多了不起的科研成果诞生于此,特别是其中2项:
⑴ 以临床和组织病理为基础,提出了选择性颈部淋巴结清扫术。 该术式即切除了颈部可能转移的淋巴结,同时最大程度减轻了颈部手术的创伤并保留了其功能,目前已被全球头颈外科界广泛接受。
⑵ 以临床和分子流行病学为基础,提出了头颈肿瘤新的亚型分组方法:HPV(+)或HPV (-)的患者分组方法。研究发现HPV(+)病人预后优于HPV (-)病人,且手术后一般无需放、化疗。这个成果已在全美广泛应用于临床并且编入了2012 NCCN guideline中,HPV检测已经是入院病人的必查项目。这些成果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由于他们对科研一贯重视的结果。
一年在MDACC等国际顶尖癌症中心的研究学习,在收获医学知识的同时,也让我开阔了眼界,更新了观念,带给了我极大的触动,引导我思索。这一段经历相信对我以后的医学生涯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再次衷心地感谢医院和科室给予我的这次宝贵的学习机。
(作者:头颈外科二病区 李 超 201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