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随笔/故事 > 正文

童年与死神的“擦肩而过

发布日期:2021-07-23   作者:    来源:淋巴瘤病区 杨薇     浏览量:

“谈生忌死”,当孩子出生呱呱坠地的那一刻,全家喜笑颜开,而当身边最亲的亲人离世后,人人都在哭泣,“谈生忌死”已深入中国家庭的骨髓中。然而,人们惧怕的是死亡本身吗?其实不然。首先,人类是害怕与亲人的离别。词人苏轼写了一首《江城子》表达对亡妻绵绵不尽的悲伤和哀愁。其次,是放不下未尽之事。诗人陆游用了一首七言绝句,表达了自己临终前无法看到祖国统一的遗憾和悲痛。人类惧怕死亡的第三个理由是害怕孤独和寂寞,害怕独自一个人走向死亡的过程。最后,也是出于人类对未知的恐惧:不知道人死后会去向何方,魂归何处。

在人们惧怕死亡的同时,我们却观察到一种截然相反的现象:对自身和他人生命的漠视。从成都第四十九中学生的自杀事件,到贵州一名大学生对两岁小女孩痛下杀手的他杀事件,可以看出当代青少年对生命缺乏认知与尊重,反应出中国家庭对死亡教育的缺失。死亡教育,已经刻不容缓。

美国作家早琦绘里香在《生死功课》里说到“死亡教育”和“性教育”同样重要,90%的父母都欠孩子们一堂死亡教育课,因为死亡是每个人无法避免的终点。因此死亡教育应当贯穿人生,尤其是在幼儿和青少年时期。

估计很多家长都带孩子看过《寻梦环游记》,那是一部拥抱死亡的电影。它用一种特别温情的方式,为孩子揭开了死亡的神秘面纱,补上了一堂死亡教育课。

大家为自己的孩子们讲过“死亡教育”吗?当身边最亲的亲人离世过后,你们是怎样为孩子们解释亲人的离开呢,是出差了?去旅行了?去天堂了?还是睡着了?本以为这样的回答可以保护孩子幼小的心灵免受死亡造成的恐惧,但长此以往,会直接影响孩子对死亡的认知:恐怖、神秘、未知,甚至导致孩子对生命的漠视。那么我们应当如何对儿童进行恰当的死亡教育呢?

儿童死亡教育我们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首先,3岁以下的儿童是难以理解分离和死亡的。家长应当避免与孩子说亲人离开了,应该用生活中的具体事情来描述死亡,比如他去世了,他就不能呼吸,不能吃饭,也不能走路,不能笑了等等,用一些基础的生活需求跟孩子解释死亡,孩子会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死亡。等孩子逐渐长大,对死亡提出新的提问时,父母再向他们深入解释死亡。

第一阶段(3岁-5岁):可能会认为死亡是暂时的,是一种旅行或者睡眠,且可以取消,就像奥特曼机器人没电了,充电就又活了。父母应该诚恳地告诉孩子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是不可逆的,每个人都会经历这样的过程,帮助孩子宣泄情绪,并安抚孩子,同时可以借助绘本、动画片、电影给孩子进行死亡教育。以经典图画书和震撼心灵的方式,让孩子感知生命,同时也让我们家长开口破冰,谈论死亡。

第一个绘本《爷爷变成了幽灵》,讲述一个男孩艾斯本,他最喜欢的爷爷去世了,他感到很伤心。一天晚上爷爷变成了幽灵回来了,每天跟艾斯本玩。艾斯本有一本关于幽灵的书,书上说如果一个人去世时忘了做一件事,才会变成幽灵。他们回忆起了很多快乐的往事。最后爷爷想起来了:“我忘记对你说再见了!”爷爷和艾斯本都哭了,互相说了再见后,爷爷走了。这本书用一种平静的道别,将死亡呈现在孩子们的面前,告诉孩子们死后会去哪里,引导孩子正确认识死亡。

第二个绘本《一片叶子落下来》讲述的是一片叶子和它的伙伴们经历了整个四季的变化,逐渐懂得了生命的意义,在经历美好的事物,和给别人带来快乐,明白死亡并不代表一切毁灭,而是另一种形式的新生,展现了生命的历程,带给孩子们关于生命的启发和感动,这本书,献给所有经历过生离死别的孩子和不知该如何解释生死的大人们。

第二阶段(5岁-9岁):开始了解死亡就是终结,并将死亡拟人化,视死亡为“恶魔来把人抓走”,死亡大部分发生在年纪大的老人身上,他们仍然试图逃避死亡。我们父母需要给予孩子安抚,鼓励他们寻找身边可信任的人宣泄自己的情绪,参与外部的活动,给予他们心理支持。

第三阶段(9岁以上):基本能正视死亡,他们对死亡的概念已经趋向真实。父母可以从自然科学的角度,解释人类生老病死的规律,告诉孩子们死亡并不可怕,死亡也能通过捐献器官让其他生命得以延续,死亡并不是完全无意义。告诉孩子生命是美好的,应该珍惜、享受生命。

当我们孩子再一次提出疑问:“妈妈,你会死吗?”我们父母就应该直接告诉孩子,死亡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事,但父母离死亡还很远。父母还会活很长时间,一直到你长大、结婚。

死亡教育,是一场生命教育,让“儿童学会告别”,让“家长面对告别”。珍爱生命,珍惜身边的人和事,知道为什么而活,才能更好地活着,活出生命的意义。

关闭

版权所有 ©四川省肿瘤医院·研究所,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医疗保健信息发布审批号:〔2011〕第207号    蜀ICP备05031732号-1

医院地址:成都市人民南路四段55号

川公网安备 51010702002691号

  • 四川省肿瘤医院

  • 四川省癌症防治中心订阅号

  • 四川省肿瘤医院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