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进同志赴大川抗震救灾记
周进,男,34岁,中共党员,转业军医,四川省肿瘤医院抗震救灾医疗2队队长兼临时党支部书记。
4月23日上午9时30分,医院安排他前往芦山县大川镇参与抗震救灾医疗救援。灾情就是命令,人民需要就是责任。前一天24小时值班的疲惫瞬间荡然无存,情绪被激情所代替。回家中收拾少量衣物后,于10时30分前往大川镇。
芦山县至大川镇的道路毁损严重,医疗队绕道邛崃,翻越南宝山后抵达目的地—芦山县大川镇。灾区的景象仍然让他们这些经历了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人们触目惊心。到处是因地震崩裂而成为危房的房屋,到处是需要帮助的灾民。为了迅速展开工作,按照省厅和医院的部署,他被任命为医疗队长兼临时党支部书记,队员有王祥医师,杨婧、谯丹、陈茜、刘鑫护士,付浩司机。从4月23日进驻大川镇至5月2日按照指挥部部署撤离,在灾区的10天里,他们时刻铭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以灾区人民利益为最高目标,艰苦奋斗,不怕牺牲,高标准地完成了抗震救灾、医疗救援的光荣任务。
一、 争当医疗救援队的排头兵
医疗救援是医疗队的中心任务。从巡诊救援到驻村医疗,省肿瘤医院大川点医疗队共巡回诊疗500余人次,转运伤员、实施清创约10人次,心理疏导近200余人次,四川日报、芦山电视台对他队进行了采访,大川镇中心校向医疗队送来锦旗——“天使之骄”,当地乡亲对他们感激不尽。每当此时,周进总会饱含深情地说:“咱们都是一家人,这是我们应该做的。”
1. 排除艰难险阻,积极转运伤员。小河村村民姚德冲膝关节受伤,行走不能,吃饭如厕均不能自理。他家在山顶,山高路陡,道路湿滑。此时武警增援尚未到达此处,但是患者的病情不能等待。他们与其他村民合力将伤者安全转运下山,并送往雅安市人民医院救治。伤者随后给他院人员发来感谢短信。全文如下:
我是被您们从大川送到雅安因脚受伤的姚德冲。很幸运被您们救治,还在百忙中挂念。心中实是感动,千言万语只为一句:辛苦了亲人,感谢了朋友。有了您,我们坚强。生命不再脆弱,内心更温暖。愿您们平安。永远美丽。
2. 救援工作不分分内分外。除了指挥部安排对口的杨开村和小河村之外,只要其他村庄灾民有需求,他们也会第一时间到场。大川镇快乐村一位村民烫伤,行走不能。天色阴暗,山路崎岖,医疗队员轮流背抱伤者,第一时间对其进行救治,村民对医疗队万分感谢。第二日,队员不顾疲惫,专程对其进行回访,确保伤员迅速康复。
3. 救援不分白天黑夜,群众需要就是命令。5月1日零时,大川镇小河村和平组一位村民突发急病,医疗队及时赶到现场,进行初步处置后紧急转运至邛崃市人民医院。山路崎岖,风雨交加,虽然是夜半三更,虽然已经连续工作十几小时,司机付浩没有一丝疲惫,凭着娴熟的驾驶技术第一时间将病患安全转运至邛崃,为其成功救治争取了宝贵的时间,患者最终转危为安。而医疗队员回到驻地已是5月1日凌晨6时。8时,他们照常开始一天的工作。
4. 本职工作不言谢。大川镇杨开村一位74岁大爷因尿管安置出现不适,医疗队穿越塌方路段,步行三公里山路至家中对其进行妥善处置,并进行回访。朴实村民从山上追至山下救护车处,赠送自家野菜表示感谢,最终被医疗队员们婉拒。
二、 灾区群众的心理疏导师
心理疏导是灾后救援的一个重要方面。地震后灾民的情绪主要以悲观、恐惧、抑郁为主。在“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的山村,省肿瘤医院大川点医疗队坚持每天巡诊,除了送医送药,还积极向灾区群众讲解健康知识和防疫知识,开展心理辅导,进行抗震救灾宣传。小河村和平组,位于小河村山顶,山路5公里才能到达,被喻为被遗忘的村庄。他医疗队每天来此驻扎医疗,对村民嘘寒问暖,进行心理慰藉,取得良好效果。例如王晓俊,一个26岁的男青年,大学毕业回村创业办养鸡场,今年的H7N9疫情使其蒙受很大损失,地震又使家中房屋成为危房,本人出现幻听、失眠、抑郁等症状,经周进反复疏导、谈心,王晓俊逐渐走出地震阴影,重拾生活信心。又如小河村一位73岁老人,因脑供血不足长期服药控制眩晕,地震后焦虑出现症状明显加重并走路不稳,本人拒绝服药。周进对其详细体格检查,并有针对性地心理疏导,老人家症状减轻,重拾治疗信心。
三、 舍小家全力为灾区
周进和医疗队的队员多是上有父母,下有孩子的家庭中坚力量。从接到赶赴一线参与救灾的通知起,他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大川镇,甚至来不及和家里人告别。家中母亲总是发短信询问他去向,每当此时,他总是回复出差了。妻儿帮他瞒着老母亲,不敢和他多打电话,同时也怕影响他的工作。他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着自己,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完成党和人民交给他们的任务。
救援工作繁重、凌乱而琐碎,随时又要面临突发状况。为了确保工作没有遗漏,周进坚持每天记医疗队工作笔记,记录重点灾民,特殊病患,在对其进行针对性救助后隔日回访。在指挥部部署撤离时,将救灾药品及物资与南充医疗队进行认真地交接。
灾区生活,苦中有乐。周进同志认为,只要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带给乡亲一些帮助,这就是乐。作为一名有9年军龄的转业军人,他时刻铭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时刻保持着一名军人和党员应有的思想觉悟。在芦山的10天9夜里,他和医疗队所有队员排除万难,品味着艰辛,同时也收获着感动。老乡们一句谢谢,孩子们一点天真的笑容,也带给他们无穷的动力。他们相约,明年的这个时候会再来芦山,再来大川镇,看看曾经肩并肩战斗过的地方。相信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在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下,芦山的明天会更加美好。